山东舰的甲板上,一架灰蓝色涂装的歼-15"飞鲨"正在做起飞前的最后检查。机械师老李蹲在起落架旁,手里的扳手拧得咔咔响。"这老伙计还能再战十年!"他拍了拍冰冷的金属机身,甲板上的海风裹挟着咸腥味扑面而来。
这架编号112的歼-15可不是什么新兵蛋子,它在海军服役已经整整十三个年头。机身上的"飞鲨"标志漆面有些剥落,但机翼下挂载的霹雳-12导弹依然寒光闪闪。飞行员小王正在座舱里做最后调试,头盔上的护目镜反射着朝阳的光芒。"今天又要玩命了。"他小声嘀咕着,手指在仪表盘上快速滑动。
歼-15的故事得从2009年说起。那会儿中国海军连个像样的舰载机都没有,沈飞那帮工程师硬是用十个半月就搞出了首架原型机,创造了世界纪录。军迷们亲切地叫它"争气机",毕竟这是咱们自己捣鼓出来的第一代舰载战斗机。可谁能想到,十三年后的今天,这头最大起飞重量32.5吨的钢铁巨兽居然被人说"过时"了。
甲板调度员老张叼着根没点燃的烟,眯着眼睛看那架歼-15滑向起飞位。"这帮专家就知道瞎嚷嚷,说什么雷达落后、隐身性能差。"他朝海里吐了口唾沫,"去年西太平洋演习,四架歼-15带着24枚鹰击-83K,直接把蓝军打到系统瘫痪,这还叫不行?"
话是这么说,可歼-15确实面临着中年危机。早期的机械扫描雷达在当今有源相控阵雷达面前就是个老花眼,外挂导弹时雷达反射面积暴涨,活脱脱就是个移动靶子。最要命的是滑跃起飞时得减油减弹,作战半径直接从1500公里缩水到900公里,这谁受得了?
转机出现在今年四月。山东舰的电磁弹射试验场上,一架编号1518的歼-15T呼啸升空。这可不是普通版本,前起落架粗得跟象腿似的,还加装了弹射拉杆。最让军迷们兴奋的是,这货彻底抛弃了俄制发动机,换上了国产的"海太行",尾喷口的锯齿设计直接把红外信号砍掉六成。
"以前滑跃起飞得清空半条跑道,现在弹射间隔缩到45秒,跟下饺子似的!"甲板上的地勤人员乐得合不拢嘴。这架弹射版的"飞鲨"能实现满油满弹起飞,33吨极限重量下还能带着8吨弹药上天,这性能提升可不是一星半点。
辽宁舰的机库里,双座型的歼-15S正在和两架攻击-11无人机搞协同训练。后座的武器操作员手指在触摸屏上划拉几下,无人机群立刻分成两组包抄"敌舰"。隔壁机位上的歼-15D更是个狠角色,机头航炮换成了相控阵雷达干扰器,翼尖挂着足球大小的电子战吊舱。去年台海演习中,这种"电磁刺客"成功压制了模拟敌舰的宙斯盾系统,给后续攻击机群撕开了电磁缺口。
总设计师孙聪的实验室里藏着更大胆的方案。一架歼-15T的模型机翼换成了折叠式复合材料,蒙皮上贴满柔性太阳能薄膜。"下一代可能用智能蒙皮技术,雷达开机时自动通电变形,把反射波偏转到无害方向。"工程师小刘边说边比划,那兴奋劲儿跟小孩得了新玩具似的。
福建舰甲板上的"三机同框"让美军情报官直挠头。弹射型歼-15T、隐身战机歼-35、电子战型歼-15D组成的黄金三角,完美复制了美军"超级大黄蜂+咆哮者+闪电II"的配置,成本却只有人家一半。五角大楼的报告里酸溜溜地写道:"中国人这是要把性价比玩到极致啊!"
夕阳给山东舰的飞行甲板镀上金色,又一架歼-15拖着尾钩勾住拦阻索。着舰的震动让机体吱呀作响,95后飞行员小陈摘下头盔,额头上全是汗珠。这架被质疑"过时"的战机刚完成连续72小时战备巡航,创下单日起降32架次的纪录。机务长老王拿着检查单走过来,看着仪表盘上密密麻麻的故障提示直摇头:"这老伙计跟老黄牛似的,使唤得狠了就得好好调理调理。"
南海舰队副司令员李明有句名言:"歼-15就像家里的柴油发电机,平时用着费劲,可台风天断电时才知道它的好。"现役66架歼-15至少要服役到2035年,足够熬过三次大修升级。它们或许不是最先进的,但绝对是最可靠的。
沈飞车间的墙上还留着罗阳总师当年写的那句话:"有些翅膀生来就要负重,因为它们托举的是整个民族的飞翔。"这句话现在读来,依然让人心头一热。歼-15就像个朴实的老兵,不张扬不炫技,默默扛起中国航母走向深蓝的重任。当新型舰载机在电磁弹射器上呼啸升空时,甲板尽头这些略显笨重的身影,依然是最坚实的垫脚石。
这篇文章就是专门用来分享那些充满正能量的东西的,跟侵权一点儿关系都没有。要是有侵权的情况,就赶紧联系我们,我们会很主动地去配合把问题解决好。
佳成网配资-配资查询官网-股票杠杆第三方平台-实盘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